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
8月31日,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在湖北省科学技术馆举行,现场为10位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发证书。7月1日,湖北省科协发布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全省共有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精密测量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发泉荣列其中。
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展示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举办,旨在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科创智慧和力量。
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现场
李发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光谱远程感知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李发泉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他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我国中高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从落后国际水平几十年到实现国际领先的历史性跨越。经过二十余载潜心攻关,开发了原子分子稳频、滤光、鉴频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核心关键器件,并提出了基于关键技术的系列创新性高性能应用系统,推动和引领了我国基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空间环境监测能力发展。
李发泉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研制的装备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子午工程)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作为主力军建成了覆盖我国、辐射海外的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观测网,为我国中高层大气科学研究、青藏科考、南极科考等筑起了坚实的基础,为空间开发和空间活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头条新闻
喜报| 精密测量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发泉荣获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8月31日,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在湖北省科学技术馆举行,现场为10位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发证书。7月1日,湖北省科协发布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全省共有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精密测量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发泉荣列其中。
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展示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举办,旨在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科创智慧和力量。
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现场
李发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光谱远程感知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李发泉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他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我国中高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从落后国际水平几十年到实现国际领先的历史性跨越。经过二十余载潜心攻关,开发了原子分子稳频、滤光、鉴频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核心关键器件,并提出了基于关键技术的系列创新性高性能应用系统,推动和引领了我国基于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空间环境监测能力发展。
李发泉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研制的装备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子午工程)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作为主力军建成了覆盖我国、辐射海外的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观测网,为我国中高层大气科学研究、青藏科考、南极科考等筑起了坚实的基础,为空间开发和空间活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