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
近日,精密测量院固体核磁共振与多相催化团队在光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活性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发现亚纳米团簇MoOx锚定在TiO2纳米片上能够有效抑制甲烷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大幅提高含氧有机产物的选择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甲烷(CH4)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化学惰性使得直接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氧化合物(如甲醇、甲醛等)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热催化方法需要高温高压条件,不仅能耗高,而且选择性差,容易导致过度氧化。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甲烷氧化反应,具有绿色、经济的优势,但如何提高光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助催化剂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显著提高甲烷转化活性,由于传统使用的贵金属(Au)助催化剂价格昂贵,廉价的非贵金属(Ni、Co等)助剂的使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但是仍存在选择性与转化率不能同时兼顾的挑战。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TiO2的光催化剂(图1a),通过在其表面锚定亚纳米级(0.6 nm)的MoOx团簇(图1b),实现了高效的甲烷光催化氧化反应。负载量为0.5%MoOx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2小时内实现了3.8mmol/g的有机含氧化合物产率,且选择性接近100%(图1c),在365nm处的表观量子产率达到13.3%。该催化剂在长达1800分钟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几乎恒定的产物生成率和高选择性(>95%),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图1d)。通过对反应机理的EPR 和NMR谱学研究,发现MoOx团簇能够活化O2形成表面活性物种(Mo−OO和Mo−OOH)以促进甲烷碳-氢键的活化形成反应中间体(Mo-CH2,图2b),从而有效抑制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形成,减少产物的过度氧化(图2a),光生电子还原的Mo物种在水的存在下能够促进甲醛从催化剂表面脱除,从而抑制了进一步的氧化(图2c)。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甲烷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a) TiO2的SEM图;
(b) 0.5MoOx-TiO2的ACHAADF-STEM图;
(c) 不同Mo负载量催化剂光催化甲烷氧化活性和选择性;
(d) 延长反应时间在0.5MoOx-TiO2催化剂上光催化甲烷氧化活性和选择性
(a)自由基捕获EPR实验,DMPO作为捕获试剂;
(b) 0.5MoOx-TiO2和TiO2催化剂在不同光照时间下的原位固体NMR实验;
(c) 反应机理图
相关研究以“Subnanometric MoOx clusters limit overoxidation during photocatalytic CH4conversion to oxygenates over TiO2”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精密测量院的博士研究生吴盼盼为第一作者,精密测量院研究员褚月英和北京大学马丁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茂林为共同第一作者,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冯宁东和邓风、合作单位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教授叶金花为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465-z
科研动态
精密测量院在光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活性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精密测量院固体核磁共振与多相催化团队在光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活性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发现亚纳米团簇MoOx锚定在TiO2纳米片上能够有效抑制甲烷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大幅提高含氧有机产物的选择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甲烷(CH4)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化学惰性使得直接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氧化合物(如甲醇、甲醛等)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热催化方法需要高温高压条件,不仅能耗高,而且选择性差,容易导致过度氧化。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甲烷氧化反应,具有绿色、经济的优势,但如何提高光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助催化剂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显著提高甲烷转化活性,由于传统使用的贵金属(Au)助催化剂价格昂贵,廉价的非贵金属(Ni、Co等)助剂的使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但是仍存在选择性与转化率不能同时兼顾的挑战。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TiO2的光催化剂(图1a),通过在其表面锚定亚纳米级(0.6 nm)的MoOx团簇(图1b),实现了高效的甲烷光催化氧化反应。负载量为0.5%MoOx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2小时内实现了3.8mmol/g的有机含氧化合物产率,且选择性接近100%(图1c),在365nm处的表观量子产率达到13.3%。该催化剂在长达1800分钟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几乎恒定的产物生成率和高选择性(>95%),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图1d)。通过对反应机理的EPR 和NMR谱学研究,发现MoOx团簇能够活化O2形成表面活性物种(Mo−OO和Mo−OOH)以促进甲烷碳-氢键的活化形成反应中间体(Mo-CH2,图2b),从而有效抑制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形成,减少产物的过度氧化(图2a),光生电子还原的Mo物种在水的存在下能够促进甲醛从催化剂表面脱除,从而抑制了进一步的氧化(图2c)。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甲烷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a) TiO2的SEM图;
(b) 0.5MoOx-TiO2的ACHAADF-STEM图;
(c) 不同Mo负载量催化剂光催化甲烷氧化活性和选择性;
(d) 延长反应时间在0.5MoOx-TiO2催化剂上光催化甲烷氧化活性和选择性
(a)自由基捕获EPR实验,DMPO作为捕获试剂;
(b) 0.5MoOx-TiO2和TiO2催化剂在不同光照时间下的原位固体NMR实验;
(c) 反应机理图
相关研究以“Subnanometric MoOx clusters limit overoxidation during photocatalytic CH4conversion to oxygenates over TiO2”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精密测量院的博士研究生吴盼盼为第一作者,精密测量院研究员褚月英和北京大学马丁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茂林为共同第一作者,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冯宁东和邓风、合作单位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教授叶金花为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46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