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 追忆悼念
left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追忆悼念

冯伟|厚德载物 泽被后世-----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4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21831日早晨,惊闻许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回想起十余年来,许老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音容宛在。这两日,总是不时翻看着许老师的照片,和许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在我脑海里浮现。

    与许老师相识是在2008年。当时,我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回到中科院测地所,对研究方向比较迷茫,先是开展了GNSS方向的初步工作。在北京上课期间有幸获得赵丰老师的指导,他建议我从事重力方向的研究。遂找许老师商量,请他给予开示。许老师听了我的想法,予以肯认,并建议我跟随钟敏老师开展卫星重力数据处理与应用方向的研究。我在读博期间,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在许老师和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之后,在海平面变化的卫星大地测量监测、地下水变化的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无不获得过许老师的悉心指导。每次交给他的论文初稿,他都认真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不足。和许老师合作的每篇文章,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记得他多次给我说:“为什么我们的论文与西方学者相比不易获得国际认可?除了语言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国内学者的论文往往在细节上和深度上与国际同行有差距。”因此,他常常勉励我,学术研究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在细节上和深度上多下功夫。许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竖立了永远的榜样。

    在读博和工作期间,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许老师推动的“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申请与建设工作。五、六年的时间里,每个月都会开至少一到两次的专题讨论会。许老师几乎每次会议都全程参加,并详细听取我们的汇报。他总能发现问题的症结,并为项目的申请、建设内容的凝练和方案设计的细化,提出十分具体有效的建议。如今,该项目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地开展。这一基础设施的建成,必将极大推动我国的精密重力测量事业的进步。到了那一天,许老师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认识许老师时,他已是古稀之年。然而他每次作报告,仍然中气十足,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让大同行和小同行都能听得懂,受益匪浅。他每次举重若轻的学术报告背后,其实都有着前期精心的准备。我曾协助许老师准备过一些学术报告。他总是自己把报告的框架和每页的内容一字一句的写在纸上,然后交由我们整理成电子版。打印出来后,他还要一页页地认真核对,并仔细斟酌、调整幻灯片的逻辑顺序。每每看到许老师满篇的批注,我总是感慨万千。

    许老师有着超常的体力和毅力。在退休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然坚持每天至少半天上班。只要是工作日的上午,当我有事去扣响他的办公室门,他总是声音洪亮地说一声“请进”!然后从高高摞起的材料间隙里看见我,“是小冯啊”。许老师还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十几、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他都能清楚地告诉你是几月份发生的,甚至连细节都娓娓道来。

    许老师对晚辈完全没有架子,乐于和年轻人交流。测地所每次有学术报告,即便是硕士生的研究进展交流会,他经常是全程参加,并给予指导和建议。在当前略显浮躁的学术氛围下,年轻人往往对不感兴趣的报告就不去参加,或者听到一半就匆匆离开。而许老师却稳稳地坐在前排,全程倾听。每每见此情景,我内心都十分感慨,也暗暗希望自己能有许老师的治学精神,孜孜以求。

    2014年,我陪同许老师参加欧洲地球科学大会,并访问了德国和法国的高校与研究所。当时他的眼疾初愈,但仍坚持让我陪他在会场听报告,并在“下一代重力卫星”专题讨论会上,代表中国发言。许老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他的英文完全是自学的。但是他的口语表达十分流利,发音之标准几与英语为母语者无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国际同行们都十分尊崇许老师。我想这是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使然。许老师,201454日,在巴黎和许文颖女士、刘成恕研究员一起为您度过八十岁生日,那一幕幕温馨的景象我永生难忘!

    许老师后来身体欠佳,我们几位年轻学生就轮流照顾他。在医院治疗期间,他总是希望我们可以给他带去一些最新的科研消息,比如某某项目的进展,某某卫星计划推进的如何,近期又有哪方面的研究。在陪同他的那些日子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关心着身边的人。2018年中,许老师操心谋划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然而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无法参会。当他告诉我,希望我代他做主题报告时,我感到压力巨大。他看出我的为难,就把报告应该怎么讲,哪些重点和细节要提及一字一句地解释。他的耐心教导给我了极大的鼓励。幸而最后的报告效果尚可,未给他老人家丢脸。如今想来,能在他患病期间替他分担一些事情,我感到无比的荣光。

    20216月,孙和平院士组织的第19届“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作为科学委员会主席,许老师在医院中,仍然坚持线上参加会议,并且思路清晰地用英文致开幕辞。您与国际友人们在线上一一打招呼,亲切问候的画面,现在想来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许老师,在疫情之后能成功举办这次国际会议,您定然十分欣慰。我为自己能协助组织会议,为您分担,感到莫大的荣幸。

    20217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四年一届的科学大会在时隔二十余年后再次在中国北京举办。当在会场上看到您在医院自己亲自录制的视频,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年轻学者多多参与和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我的内心既高兴万分又无比心疼。您的语气里充满了期许,丝毫听不出您所承受的病痛。这一幕幕,就如发生在昨天。当您仙逝的消息传来,一切恍然如梦。但愿一切都是梦境,但愿这长长的梦醒来,您还是一如既往地指导着我们的工作,叫我一声小冯。

    在您的长期关心下,我们获得了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国内的几家时变重力场产品已可媲美欧美,并将很快融合在国际重力场产品中。您在八十大寿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十年您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希望我们国家的重力卫星能够早日上天。目前,国内的卫星重力计划都在顺利推进。当中国的重力卫星在太空遨游,在我们心里,您的名字早已深深地镌刻于上!

    许老师,我们将永远怀念您。许老师千古!

  

                                                      冯 伟

                                                    二〇二一年九月四日凌晨于武昌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903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3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