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极目新闻】走近湖北省新增的8位两院院士,最年轻的来自武汉大学,今年46岁

来源:     时间:2021-11-18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柯称  实习生 刘清清 王一婷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湖北省有4人在列。中国工程院新增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湖北省有4人当选。极目新闻记者梳理湖北省新增选院士的研究领域,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省新增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省新增4人,他们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武汉大学周翔、武汉大学宋保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刘买利 让原子共振让团队奋进 

  刘买利,男,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1958年12月15日出生于陕西蓝田,汉族,1981年12月加入共产党,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他长期从事生物核磁共振分析化学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依据“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他继承和发展了实验室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推进核磁共振波谱和成像仪器的自主研制和产业化推广,积极推进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他所在的实验室—武汉磁共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标志性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为我国波谱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27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周翔 多年致力于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 

  周翔,1963年5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2016年),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 (FRSC)已获得973项目(首席)、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主持)、国家杰青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团队研究方向是核酸的化学和生物医学交叉研究,涉及到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医学等学科和领域。核酸异常改变往往会导致重大疾病发生,通过化学小分子对不同核酸结构的识别和作用,发现生命过程新机制,进而对相关生命过程进行化学干扰和调控,这些研究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开发的基于核酸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新策略和新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诊疗手段的不足。周翔课题组的成果围绕核酸特殊结构和修饰的动态变化,利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化学小分子对核酸结构和修饰的识别及相互作用,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领域提供新策略。

  宋保亮 湖北今年当选的最年轻院士 

  宋保亮,1975年1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是脂代谢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主要研究胆固醇代谢调控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他在细胞内胆固醇运输、人体胆固醇代谢稳态调控和胆固醇代谢新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 Med、Cell Metab、Mol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项工作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他是首批次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2)、Arthur Kornberg Memorial Award(2013)、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4)、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普洛麦格创新奖(2015)、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研究进展之一(201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等多项荣誉。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先后承担97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长期引领国际胆固醇代谢前沿研究,并为我国脂代谢研究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走近科学家》栏目,曾于2018年报道宋保亮用20年寻找胆固醇调控“密码”的事迹。当时,宋保亮说,“我们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解决这个领域里最关键、最基本的科学问题,要做和人类疾病健康密切相关的研究。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寻找影响胆固醇代谢的新基因,也会发展新的药物和手段来调控胆固醇代谢。”

  谢树成对理解过去和未来东亚夏季风做出重要贡献 

  谢树成,1967年10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期以来主要围绕地质微生物与全球变化开展研究工作。谢树成教授是国际地球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海洋负排放国际科学计划工作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他于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先后主持了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111计划项目。

  围绕地质时期微生物这一地质学难题,他形成了从技术方法创新到理论认识突破再到新学科拓展的系统创新链。他对地质微生物脂类的仪器分析与数据表征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了示踪古气候古环境的一系列原创性地质微生物指标。在陆地上,他利用这些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800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古气候出现了三极模态的空间变化规律,被《科学》期刊评述为“对理解过去和未来东亚夏季风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海洋里,他发现了2.5亿年前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发生时一些地质微生物出现了两幕爆发事件,被《自然?中国》以“灭绝理论:两幕式”为题进行亮点评述。他通过地质微生物的创新性工作,带动地球生物学这一新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因而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为“是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他完成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他连续7年入选爱思唯尔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分别以第一和第二身份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新增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增4人,他们分别是: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宗余、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

  傅正义国内早期开拓燃烧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 

  傅正义,男,1963年1月出生,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主题组专家、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傅正义教授是国内早期开拓燃烧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包括俄罗斯科学院Merzhanov 院士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的介绍和好评;研制出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与制备系统;开发出了若干种高性能新材料,并正在开展中试和产业化。

  高宗余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 

  高宗余,男,1964年1月出生,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该同志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FIDIC中国优秀青年咨询工程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高宗余长期坚守在桥梁科研、设计、施工一线,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工程设计金奖、银奖各1项,省部级奖项8项,发明专利23项,

  徐卫林 引领纺纱工业新时代  

  徐卫林,1969年4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从事纺织材料等方向研究,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纤维学会资深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专家、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技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徐卫林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SCI收录论文140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项及中国发明专利58项。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创新年度人物、美国纤维协会杰出成就奖、中国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桑麻学者、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获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

  邬堂春 为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 

 

  邬堂春 男,1965年7月生,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是我国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领域首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他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促进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生活的预防医学实践,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在JAMA(两篇)、Nature、J Clin Oncol、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402篇,被CA Cancer J Clin、New Engl J Med、Nature等正面引用14,328次;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材和《环境与精准预防》等3本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针对环境健康领域长期存在、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学难题,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的贡献如下:①采用世界最大、随访44年的7.4万接尘工人队列,揭示并解答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分别增加1.50、1.86倍)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新标准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尘肺、肺癌的发生,延长工人的预期寿命。②针对全球30多亿人家用固体燃料致健康危害的难题,对51万多居民(迄今样本量世界最大)进行了9.8年随访研究,首次揭示家用固体燃料烹饪、取暖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分别导致每10万居民每年增加338、392人的死亡,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改用清洁能源是减少居民死亡的关键对策;有效通风可减少使用固体燃料和清洁能源烹饪者的死亡风险,估计每年减少中国30万人的过早死亡,是经济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③深入研究了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如多环芳烃、钛、砷、铜)和作用机制(如热休克蛋白、DNA甲基化),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面对新冠疫情,领衔研判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效果和疫情趋势,证实了联防联控、医疗卫生学科协同作战的巨大成效,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的高传染和高隐蔽性,为抗疫取得战略性胜利提供了科技支撑。

       媒体链接:http://jmwap.ctdsb.net/jimu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1320850&cId=0&tencentShare=1